Search


我們要自己發聲~
我們的生產,我們自己!

[要改善生產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我們要自己發聲~
我們的生產,我們自己!

[要改善生產環境,孕婦自己要發聲,而且聲音要更大才能被聽見]

生動盟於3月26日在台南成大舉辦第一場【生產再發現講座】,與談人包括台東馬偕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江盛、許世賓婦產科診所主治醫師陳鈺萍,還有剛當上新手媽媽的雪城大學人類學博士官晨怡,以下是講座的文字版紀錄,和各位關心生產的朋友分享。
---
「生產一定要這麼慘嗎?不是的,只是台灣的女人們似乎沒有太多選擇。」主持人書慧在論壇一開始就點出了台灣婦女心中的痛。

陳鈺萍分析,生產方式在近百年起了大變化:過去的女性能以自己步調生產,現代的生產卻好像進入工廠,彷彿母子均安就算完成。有許多在產程中常見的處置其實都是不必要的。很多科學證據很像女性選擇的結果,但其實是女性無法選擇的結果。

例如,生產其實可以有多種不同的姿勢,但許多產婦只能在床上從頭躺到尾。又或者,寶寶一出生就被強力吸球吸口鼻的動作,其實非常粗暴,也非必要,甚至可能導致寶寶受傷,並造成寶寶吸奶的困難。另外,台灣幾乎百分之百執行的剪會陰,也非必要。美國婦產科醫學會的臨床指引,從2006年就開始限制使用會陰切開術,到2013年的更新版,已累積更多支持限制使用的醫學實證。當寶寶的頭順勢來到陰道口,外陰部會自然延展,寶寶順勢滑出,在保護得當的情況下,不見得會有嚴重的裂傷。以上種種,都說明了擬定生產計畫書細節對產婦與接生者的重要性,在不影響安全情況下,接生者應該要盡量符合產婦的想望。

在台東服務的江盛醫生,則談到台灣生育率這幾十年來明顯下降,節省的支出卻沒有用在改善婦女的生育環境,生產時的健保床依然三個人一間,不但忽略隱私,產房硬體設施也沒有改善,而醫療資源上的不平等在偏鄉地區尤其明顯。他認為台灣以醫生替低危產婦接生是昂貴與品質不高的制度,因為醫生常在產婦生產最後一刻才出現。產科醫生應該花更多精力關注高危險的產婦,拯救一個瀕臨死亡的產婦,比出現在大多數的低危產婦面前要更有意義,「要改善目前的生產環境,孕婦自己的聲音要出現,而且要聲音更大才能被聽見。」

身兼研究者與新手媽媽的官晨怡博士,從自己的研究中深刻體會台灣醫療過度介入生產的情況,她引述一位美國人類學家的話說「生產是對人類最具深刻影響的生命經驗,在當代卻也能是最讓人感到失能的經驗。」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醫療介入,也期望以最溫柔的方式迎接寶寶(避開推肚子、催生),她選擇以居家生產迎接自己的第一個寶寶,這場生產猶如一場party,沒有病人服也沒有藥水味,只有在熟悉環境裡,被親友環繞著,一面在產球上話家常,一面以非藥物的方式減痛,她能順應身體的感覺,以自己最舒適的姿勢生產,她強調:「一個安全、安心,不被過度干預的生產是可能的,也是值得的。」


Tags:

About author
母親與孩子,從懷孕開始,透過胎盤血流,交織起一個新生命的醞釀過程,母親們開始想像自己與孩子的關係。身體一直在變化,隨時都有新發現。 懷孕的過程,造就了一位母親。許多孕婦在懷孕過程怕出錯,處在焦慮之中。她們遵循孕期營養守則,盡可能做每種檢查,上各種媽媽教室,在生產時只要醫護人員說什麼,都極力配合。這樣焦慮的懷孕過程,會不會讓媽媽們,離自然韻律遠了,用檢查報告堆砌了一座牆,把媽媽與寶寶越隔越遠呢? 懷孕時,身體與荷爾蒙變化,不只保護了寶寶的生長與發育,也保護了媽媽。整個懷孕、生產至哺餵母乳的過程,媽媽的生理及情緒變化,都在為照顧寶寶醞釀。「所有的事在寶寶出生前就準備好了。」曾有學者這麼表示。阿萍醫師希望在此與大家分享,寶寶與媽媽身心一體的互動,從懷孕、生產、哺乳一直延續著。媽媽的身體在這段成長過程之中如何醞釀? 每對母嬰都是獨特,阿萍醫師與你一起來探索。 好孕工作室 Moni's classroom monisclassroom.com 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19巷3號 電話 02-23699362 陳鈺萍醫師門診時間請見官網 https://www.monisclassroom.com/moni/
懷孕、生產至哺餵母乳的過程,媽媽的生理及情緒變化,都在為照顧寶寶醞釀。寶寶與媽媽身心一體的互動,從懷孕、生產、哺乳一直延續著。 每對母嬰都是獨特,阿萍醫師與你一起來探索。
View all posts